大学生活,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段全新生活的开始。在这里,大学生要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这里,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立足社会的就业本领和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在这里,大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因此,如何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度过,是摆在每一位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是大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因此,辅导员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的重任。
事实上,辅导员作为工作在基层的一线教师,其工作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大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情感的培养、正确择业观的树立、诚信意识的培养,小到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管理、心理情感方面的疏导、寝室同学关系的处理等都需要辅导员面面俱到、亲力亲为。所以,情感教育是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辅导员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 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二、辅导员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一)谈心——辅导员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
作为一名辅导员,不知道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想什么,但是也要知道学生一般会想什么;不知道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做什么,但是也要知道学生一般会做什么。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所以,了解学生动态,掌握学生情况,发现和解决学生中的问题,都必须借助谈心这一载体来完成。通过谈心,可以零距离地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在与他们交朋友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欲使谈心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在确定谈心对象以后,必须做非常充分的准备,在详尽地了解了学生的各种情况之后,开始与学生进行正式谈话。谈心的过程中,一要打开学生的心扉,二要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三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四要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五要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我所带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家庭有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要承受的不仅仅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家庭经济收入少,贫困生在校学习生活困难,有一定的心理的落差和自卑感;学习压力大不时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有时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所以,与他们谈心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心理辅导,构建健康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
扶贫先扶志,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助困与育人相结合。所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关注,有意识地多讲解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助学与成才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勤工助学。
在许多发达国家大学生上学的费用都是靠自己打工挣来的,靠勤工助学上学的贫困生已经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贫苦绝对是一种财富,只有拥有勇气才能有诠释这种财富的权利。勤工助学不仅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轻学习和生活负担,改善学习、生活条件。还可以使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的了解;通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理论知识,因此学习的目的更明确、态度更端正。
第三,培养学生感恩之心,使学生主动地把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
社会以及学校对贫困生的支助,既是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贫困生的期望。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学生成才的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懂得一个人格健康健全的人,不仅仅要从社会上得到,更应该为社会付出。在获得社会的种种支助和便利的同时,除了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更要打造高尚的人格,使自己在这过程当中完成人格的塑造。
第四,积极发挥典型事例的激励教育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意识的选择贫困生的优秀代表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观念。使学生能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二)家访——辅导员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也是十分必要的。辅导员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是家访,其目的是与学生家庭进行情感沟通,架起家校间联系的桥梁,以期得到家长的配合,实现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学生(子女)的目的的一种教育方法。家访的优点在于对学生的情况能够了解的更全面、准确,加深同学生、家长的情感,取得学生、家长的认同和信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同样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首先,选定家访对象,他们可以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是出现问题的“问题学生”还可以是在学习、表现等方面优异的学生。其次,注重“专访”和“顺访”相结合,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家庭被家访。再次,重视家访过程,注意与家长谈话的技巧,针对学生的在校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是“报喜”还是“报忧”。
2013年的寒假,为贯彻落实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2013年春节寒假期间全省高校“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院组织了“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走访的过程中,通过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感受到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老师家访是非常欢迎的,家长告诉我们,现在很少有老师家访,尤其是从外地坐火车来家访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通过家访活动,缩短了家校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院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让学生家长感受到了学院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了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爱;通过家访活动,也使学院对所访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了真实的了解,深刻地感受到家长对学生、对学院寄予的厚望。这次家访带给自己的体会是:
第一, 家访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间的距离
家访的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走进学生家庭,近距离的接触了学生生活的家庭背景,了解了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也让辅导员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尤其是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更深刻的体会到生活环境、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对每一名学生的影响。
第二,家访与家长达成了共识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状况更是家长最关心的事情。家长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未来的出路问题,因此,家访的过程中,要客观地介绍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向家长介绍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让家长和学生都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努力的方向。所以,家长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能在学校更加阳光、积极、健康发展。
第三,感动是家访活动的最真实的体验
家访,作为辅导员与家长、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架起了家校联系的桥梁。走进学生家庭,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眼神中,我完全能够想象到他们对教育、对学校、对老师、对子女的深切期待,在子女的教育上,只要能做到,家长都会尽力去达成孩子的愿望,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家长传递给我们的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教育理念。因此辅导员更该多花时间进行家访工作,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拓宽家访途径,使家访工作进行到底,这样就可以使辅导员工作更有成效。
第四,反思是家访活动后不可缺失的环节
家访后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不应对学生不闻不问,这样的家访不会得到显著效果。家访后更要留心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对学生加以督导,这是家访整个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家访必定引起学生心理不同程度的震动,急需外部动力的辅助,以达到思想上的净化和改良。因此,在家访后的工作中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后续观察、沟通、引导工作,使家访工作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
总之,无论是谈心,还是家访,都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心与心的情感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意义,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家庭的情感之旅,让更多困难家庭的学生和家长感受到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作者:侯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