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效果显著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力地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校园文化育人梦。
笔者是辅导员战线上的一名新兵,通过近两年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深刻地体会到:好的教育,好的活动,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欣然接受,并让学生能在教育活动中倍受鼓舞。全国高校辅导员研究会顾问曲建武教授曾说过:“最好的教育是受教育者不知道在接受教育。”就是说活动起到的教育作用,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作为辅导员,如何来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谋划一个好思路,通过活动起到美好的教育作用呢?
一、解决活动“为什么”问题,变“应付活动”为“善于活动”,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
大学生的主题活动,就是要“鲜活”、“生动”。辅导员应明确,通过活动可以更好的促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工作的一种方式。辅导员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如果自身对于要开展的活动,都没有条理清晰的思维,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又怎能组织带领学生完成一项成功的活动?要知道在学生面前,辅导员对于一项活动的态度、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的情绪。所以,辅导员不要“硬着头皮”、“机械教条”的抱着完成任务去应付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永远不会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更何提特色。而是要多学、多思,善于利用活动辅助实际的工作,在活动中提升工作方法、培育师生感情,通过活动有所学、有所获,读出思政教育的精髓,悟出学生管理的真谛,找出活动带给工作的帮助,从而创建各种需要的特色活动。
二、解决活动“启迪、锻炼”问题,变教师“主导”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每一次开展活动,辅导员首先应明确,活动是为了启迪、锻炼、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活动是做给学生的,不是辅导员的“一人堂”,所以要集思广益,善于调动、采纳学生中的“好声音、最强音”。避免灌输式活动,让学生抵触;避免教条式活动,让学生反感;避免形式主义活动,让学生麻木。辅导员应该做到的工作重心是,变自己“主导”的思想,为“引导”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辅导员要做后备力量,让学生放手去做;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充分发挥能力的梦想舞台。
当今的大学生主流为“90”后,思想新潮,有想法、有创意、爱挑战,同时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所以在活动中辅导员应该适当的变“老师主角”为“学生主角”,在把握好活动方向、尺度的前提下,把更多的主持、露脸机会留给学生,让自己退到幕后。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能力,也起到了活动真正为了学生教育的意义。就像中国教育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学家陆有铨教授所著的《教育是合作的艺术》一书中所说:“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问题不在于如何培养,而在于不压制,不压制就是培养。”
三、解决活动“参与动力”问题,变“要学生参与”为“学生要参与”,让每个学生喜欢上活动。
能否成功的组织一项特色活动,最大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参不参与”的问题。而直接导致学生参与率低的因素有五点:一为活动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不感兴趣;二为活动的参与条件局限了一部分同学,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的放矢;三为活动的广泛性小,总是只抓了一小部分人在活动;四为老师对于活动的感召力不够,同学感受不到活动的魅力;五为活动形式枯燥乏味,学生没有新鲜感。要想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活动的出发点一定是以“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长”的宗旨来策划活动。组织适合学生参加的活动,培育有理想信念的学生。从“激发活动兴趣,培养活动习惯,树立活动信心”,作为学生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从活动中具有“三性”和“三气”,即“人性、理性、悟性”与“大气、才气、灵气”。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身价值,从中尝到甜头,收获活动中为自己带来的历练,变得自信、积极、主动的创造、参与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活动。
四、解决活动“特色、创新”问题,变“陈旧呆板”为“灵活多样”,打破活动固有模式,深化、细化新方式。
新鲜模式让活动更具生命力,所谓“新鲜”就是要不拘于原有的概念,要推陈出新,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活动时间、地点、形式决定了活动能否具有特色、创新。辅导员不应该死板地规定班会、活动的时间、地点,而是要善于把当今社会每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利用起来,和时事政治动态、潮流前沿的内容相结合,因地适宜、富有创造性的开展活动。
例如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在感恩节来临之际进行开展。比如去年围绕“感恩”这一主题,笔者所在系组织了一组系列性的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去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传递感恩倡议签名、创办感恩画展、校园感恩行动、举行“感恩于心·回报以行”主题晚会、观看感恩励志影片、感恩主题有奖征文等。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主题相同的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的参与中就找到了感恩的意义,明白了为什么要感恩,并在系内使学生相互之间对感恩形成了一种风气,老生自觉地把系内这种感恩精神向入校的新生进行传承。这样最后收获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好于老师带领学生在班级一坐,枯燥乏味地单谈“感恩”二字。不但内容生动,切合实际,而且让学生受益匪浅。
五、解决活动,“目的、效果”的问题,既要活动有意思;又要活动有意义。
组织大学生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必要的,有活动才能有活力。但活动也不能光是注重了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走过场,缺乏了理论的指导,没有目的性。苏霍梅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他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拿我院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做例子。笔者所在系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根据当地的条件,适时的搬到了具有历史缩影的“9.18”、“抗美援朝”英雄纪念馆,在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中,学生们在鲜活的历史面前,缅怀英烈们为国捐躯的伟大壮举,都誓言要做最可爱的人,用实际行动发挥当代青年的爱国精神,纪念馆的实地材料给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不仅达到了活动的教育目的与效果,同时让学生们自觉地增加了爱国主义情怀,加深了活动的意义。
辅导员构建校园主题活动特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管哪一项、哪一种形式的活动,最终都是要以引导学生把“读书——做人”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学生在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成长成才的助力。用我们的态度改变学生的行为,本着“带着感情、真心去做,带着责任、用心专注,带着坦诚、贴心服务”的“三带三心”工作法,不断“创精品、重内涵”地构建校园主题活动特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通过活动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政工作,为伟大祖国的“中国梦·育才梦”增绿添彩。
作者:建筑系 冯程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