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与交流

浅谈高职教师如何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上课成功的前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课前要精心设置种种讲授艺术,让学生听懂,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了备课的目的。唯有如此方可胸有成竹的走上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称得上是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的教师 ,只实现上述要求是不够的 ,还需在备课前搞清楚两个关键问题。

1.分清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本科教育的区别

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前者是培养生产与社会实践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后者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专业人才。课程类型与结构区别:前者是职业性,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课比重相对大,岗位技能训练课比重也很大 ,基础理论课以够用,必须为度,尤其表现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后者是学术性,系统化,纯理论,或理论与实践割裂化,基础课比重大 ,强调基础扎实和理论的系统性。

评价学生学业重点的区别:前者是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注意相关知识的应用;后者是学术标准,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标准的区别:前者是专业与实践课的教师是教学与职业实践并重的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既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后者强调高学位,教学科研并重。

2.掌握一堂好的职教课主要评价标准

课堂效果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教师为主体。不是看教师表演,而是学生必须行动起来。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表演的是否精彩。课堂上应突出“能力目标”,这一点是涉及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问题。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的接受知识、积累知识,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是要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这是职教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这是课堂能力目标的直接结论。

因此,一门好的职教课程必定有明确的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兴高采烈地完成这些任务,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产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只有对以上两个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有利于指导我们的备课工作。

3.高职教师在备课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主要方面

备课程大纲,使其明确掌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每个章节的具体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等)、本课程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核心技能课,还是为实现核心技能课目标打基础的或起辅助作用的课)

钻研教材。汉代学者王充说:“胸中无学,犹手中无钱也”。要教好课,就要手上有 “本钱”。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全部内容。教师是“教课”而不是“教书”,课的内容是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的,书的内容是按照知识体系或叙述体系设计的。通过教师对教材分析、理解、归纳、整合,若是专业课的话,也可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把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教学。在此基础上,对重点章节和各章节的要点、难点和关键,要从教材内容的联系中去把握。我们平时所说的“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即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能力任务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难点 ”是对学生而言的,即指学生难理解、难辩析、抽象的、隐蔽的知识或难掌握的技能。“关键 ”是对学生构建应用知识体系或能力而言的,即指理解、掌握某项技能、知识或完成某项岗位任务、解决某知识问题的“突破口”,它是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的中介与桥梁。因此,教师一定要研究大纲、教材,要认真反复的熟读,狠抠教材,“读书得间”。能不能挖掘出问题,就看水平,看责任心。

备学生。教学工作是教和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是通过学生体现的。若想教会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生产与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即备学生。在了解学生短处的同时,更要找出学生的长处,注意因材施教。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 ,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大力宣传职教的新观念:多元智能观、多元人才观、多元成功观、构建学习观等。按照职教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考虑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关,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备单元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教学目标尽可能定的具体、适宜,以素质为核心 ,突出能力目标、知识以实用为主,体现出高职教育特点 ,也就是你所传授的知识、能力与就业岗位需求零距离。

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实现每课的教学目的,使其教学效果最佳,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时应注意:

①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一言堂”或“填鸭式”。学生喜欢的是交流、互动。教师要正确确定活动内容,方法和时机。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参与度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可采用讨论法、发现法、情景再现法、表演法、模拟教学法等。

②要注意用学生易懂的语言对抽象的、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进行诠释。可采用讲授法、范例教学法、讨论归纳法等。

③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或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态度,应理论融入实践。可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见习与实习法、实验法、练习法等。

④精心考虑如何提问。备课是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内容本身和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准确选择有针对性的,富有挑战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如何,是否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可采用问答法、暗示法、讨论归纳法等。

⑤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根据的怀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因此,是否突出学法指导是评价一堂成功课的又一主要标准。可采用讨论法、发现法、自学研究法等。

总之,从课本到课堂,需要一个教学设计过程,就像从小说到电影,是需要写文学剧本和导演分镜头剧本一样,即教材到课堂,内容需要再次创作。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彭海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