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指导 > 正文

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终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11 浏览:

目录

前言.................................................... - 2 -

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 3 -

一、毕业生规模及结构.................................... - 3 -

二、毕业生就业率及升本情况.............................. - 7 -

三、毕业生就业流向..................................... - 11 -

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 13 -

一、领导高度重视,狠抓政策落实......................... - 13 -

二、加强就业保障,营造就业环境......................... - 13 -

三、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市场服务......................... - 14 -

四、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 18-

五、规范过程管理,健全核查机制......................... - 19–

第三部分就业相关分析.................................... -20-

一、毕业生总体薪酬状况分析.............................. -20-

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度分析.................... -21-

三、来校招聘用人单位情况................................ -22-

第四部分就业对教育教学反馈............................. - 24-

一、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 - 24-

二、打造强调能力获取的课程内容......................... - 24-

三、增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 25-

 前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82 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辽宁省城市建设学校,2010 年经省政府批准,全面举办高等职业教育。40年的办学历史,使学院成为特色鲜明,办学优势明显的现代高职院校。

学院设有五系二部,分别是建筑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建筑与环境系、房产与工程管理系、建筑设备系、基础教学部和思想政治教学部,现开设20 余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形成了涵盖建筑、市政、房地产、建筑设备等建设行业的专业。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作为学院“一把手”工程 和检验学院办学成效、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来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均保持在 95

以上,毕业生就业结构逐渐合理,毕业生就业层次、薪酬和就业满意度稳步提升。

2022年学院从探索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着手,不断加大开拓就业市场力度,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着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确保了2022届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及结构

(一)毕业生规模

1、毕业生人数

学院2022届毕业生共有1838人,分布在五个系,其中建筑工程系486人,市政工程系337人,建筑与环境系344人,房产与工程管理系372人,建筑设备系299人。分布如图1-1 所示。

图1-12022届毕业生人数分布


2、性别比例

在2022届1838名毕业生中,男生134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3.34%,女生49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6.66%。如图1-2 所示。

图1-2 2022届毕业生性别比例

3、各专业毕业生数

学院2022届毕业生分布在建筑工程技术等18个专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数最少的专业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见表1-3

表1-32022届毕业生各专业人数分布

二级院名称

专业

专业人数

建筑工程系

建筑工程技术

256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

90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

45

建设工程监理

95

市政工程系

工程测量技术

89

市政工程技术

8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161

建筑与环境系

建筑设计

80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128

建筑室内设计

136

房产与工程管理系

建设工程管理

87

工程造价

181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

11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93

建筑设备系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37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88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

74

给排水工程技术

100

合计

1838

(二)毕业生生源结构

学院2022届毕业生来源于辽宁省等11个省(自治区),生源总数为1838人,其中省内生源1667人,省外生源171人,辽宁省生源主要分布在沈阳、朝阳等地区,见表1-4,1-5。

表1-4 2022届毕业生辽宁省生源分布

序号

城市

人数

占辽宁省生源比例

1

沈阳市

255

15.30%

2

大连市

76

4.56%

3

鞍山市

145

8.70%

4

抚顺市

65

3.90%

5

本溪市

27

1.62%

6

丹东市

60

3.60%

7

锦州市

189

11.33%

8

营口市

88

5.28%

9

阜新市

68

4.08%

10

辽阳市

62

3.72%

11

盘锦市

53

3.18%

12

铁岭市

148

8.88%

13

朝阳市

268

16.08%

14

葫芦岛市

163

9.78%

合计

1667

100%

表1-52022届毕业生各省生源分布

序号

省份

人数

比例

1

辽宁省

1667

90.70%

2

吉林省

46

2.5%

3

黑龙江省

58

3.15%

4

内蒙古自治区

17

0.92%

5

河北省

11

0.60%

6

安徽省

9

0.49%

7

山东省

6

0.33%

8

四川省

1

0.05%

9

江苏省

5

0.27%

10

河南省

7

0.38%

11

浙江省

2

0.10%

12

湖北省

2

0.10%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

1

0.05%

14

贵州省

1

0.05%

15

天津

1

0.05%

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

0.16%

17

山西省

1

0.10%

合计

1838

100 %

二、毕业生就业率及升本

(一)毕业生就业率

1、总体就业率

2022届毕业生共有1838人,截止2022年9月1日,就业率为92.33%。学院2022届毕业生各专业的就业率相差不大,见下表2-1。

表2--12021届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截止到2022年9月1 日)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毕业生数(人)

就业数(人)

就业率(%)

建筑工程技术

540301

256

241

94.14%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

540303

90

83

92.22%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

540304

45

43

95.56%

建设工程监理

540505

95

93

97.89%

工程测量技术

520301

89

82

92.13%

市政工程技术

540601

87

82

94.25%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600202

161

152

94.41%

建筑设计

540101

80

70

87.5%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540102

128

107

83.60%

建筑室内设计

540104

136

130

95.59%

建设工程管理

540501

87

82

94.25%

工程造价

540502

181

176

97.23%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

540504

11

11

100%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540701

93

83

89.25%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540402

37

33

89.19%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540403

88

78

88.64%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

540404

74

62

83.78%

给排水工程技术

540603

100

89

89%


(二)毕业生的升学情况

1、升学率

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更加注重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2022届毕业生参加全日制专升本入学考试被录取的毕业生有29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26%。

2、升学院校和录取专业

学院2022届升学的毕业生被辽宁科技学院、大连海洋大学等21所本科院校录取.见表2-2。

表2-22022届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分布(按实际录取情况统计)

序号

考取学校

录取人数

1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10

2

大连工业大学

7

3

大连海洋大学

62

4

辽东学院

19

5

辽宁财贸学院

1

6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1

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6

8

辽宁工业大学

3

9

辽宁科技大学

22

10

辽宁科技学院

109

11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4

12

沈阳大学

16

13

沈阳工程学院

9

14

沈阳工业大学

5

15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5

16

渤海大学

3

17

沈阳城市学院

2

18

沈阳医学院

1

19

大连艺术学院

1

20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1

21

沈阳化工大学

2

合计

299

三、毕业生就业流向

根据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显示,主要包括: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升学、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项目就业等形式。

(一)毕业生总体的就业流向

2022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有几种形式,将毕业生总体的就业流向划分为升学、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截止到2022年9月1 日,学院 2022届毕业生1838人,其中协议663,合同就业618人,应征入伍39人,其他录用形式55人,自由职业18人,创业5人,升学299人,出国深造0人,暂不就业0人,待就业117人,如图3-1所示。

图3-12022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流向(截止到2022年9月1 日)

(二)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学院2022届就业单位性质主要包括出国出境及其他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国有企业、升学、自主创业及其它企业(包括大型、中型企业及小型民营企业)等类型。

(三)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2022届毕业生人数为1838人,就业人数为1697人,从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表明,留在辽宁省沈阳市的工作比例最高,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具体详见表3-2。

表3-22022届部分毕业生就业流向

序号

省内各市

人数(人)

比例(%)

1

沈阳市

826

59.72

2

大连市

180

9.79

3

鞍山市

83

4.52

4

抚顺市

20

1.09

5

本溪市

120

6.53

6

丹东市

40

2.18

7

锦州市

49

2.67

8

营口市

32

1.74

9

阜新市

26

1.42

10

辽阳市

13

0.7

11

盘锦市

24

1.31

12

铁岭市

25

1.36

13

朝阳市

41

2.23

14

葫芦岛市

46

2.5

第二部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一、领导高度重视,狠抓政策落实

1.认真贯彻执行就业方针政策

学院认真贯彻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要求,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通过召开党委会、校务会和就业推进会,把毕业生就业问题列入学院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把毕业生就业摆在事关学院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我院2022届毕业生1838人,初次就业率为92.33%,省内就业率为89.86%,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院在2021年取得了“辽宁省2021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二等奖”的成绩。

2.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

学院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党委负总责,党委书记、院长亲自过问,党政齐抓共管,形成了“学院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各系具体落实”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各系建立和完善了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形成“系领导—辅导员—指导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2022年共召开党委会一次,校务会两次,就业工作推进会议六次,每次院领导都要听取就业推进情况汇报,及时跟进就业进度,了解就业推进困难,解决就业推进问题,完成阶段性就业目标。

3.不断健全就业工作机制建设

学院不断规范就业工作管理,制定规范化的就业工作制度,制定了《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保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次召开党委会、校务会和就业推进会,对2022年就业创业工作做了部署和安排,并下发《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学院2022年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书记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方案》和《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考核及奖励办法》,切实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落细。

二、加强就业保障,营造就业环境

1.多层次组建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学院建立了三层次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机构。第一层是要成立由学院院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就业处负责统筹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第二层是在就业机构的统筹协调下,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就业兼职人员,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第三层是要在系(院)设置就业指导办公室,成立以系(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为主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形成全员参与的三层次就业指导工作机构。

2.多方位建立稳定就业工作队伍

为进一步激励和加强学院就业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结合学院实际,下发了《关于选配就业工作人员的通知》,按照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1:300的要求,选配就业工作人员,并定期开展就业指导人员业务技能培训,2022年分别在1月份和6月份开展了两场关于就业指导业务能力提升的培训,积极调动了就业专职指导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就业工作队伍人员稳定。

3.多渠道筹措就业经费

为建立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充分调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在就业市场开发挖掘、用人企业走访、就业队伍培训、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投入了30余万元,并依据《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考核及奖励办法》(辽城建院〔2022〕35 号),结合毕业生人数和各系有关就业工作及就业贡献情况,2022年共发放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40360元。

4.多途径增设就业创业场地

学院利用专项资金购置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所需的硬件设备,并将校园闲置场地作为就业创业工作场地的补充,如设置企业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和项目孵化基地等,建筑面积共526平方米。2022年毕业生为1838人,按照毕业生生均面积计算,生均面积达到0.29平方米。

三、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市场服务

1.努力构建多位一体的就业市场

多年来,学院始终立足于为学生开拓优质就业企业、就业岗位,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各系利用假期进行企业走访、企业开发,并积极对接各地人社部门,了解各地人才需求。经过不懈努力,我院已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199家,其中包括亚泰集团、辽宁建工集团、华润置地有限公司、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天建设集团、中铁上海工程局北方公司、辽宁诚安建设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企业。2022年,学院又与赤峰宏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三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联美量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2.充分发挥辽宁建设职教集团等组织作用

依托由学院牵头成立辽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不断深化校企多维融合,充分发挥校企行共建共赢的优势,统筹开展综合类线下双选会活动,举办大型双选会、校园专场招聘会、订单班专场招聘会等,不断丰富就业市场的形式和内容,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保障。2022年,学院统筹开展了学院2022届毕业生系列线上招聘会,招聘企业共1182家,发布职位2639个;各系积极挖掘行业、企业资源,共举办校企合作交流会十余场,线上宣讲会40余场,线下小型招聘会和宣讲会100余场,有将近上百家企业提供了6000多个岗位。

3.精准推送就业服务

学院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梁道,基于学院领导在校封闭等情况,采用“企业调研+校企合作会议+企业宣讲会”等形式,通过电话访谈、线上会议等方式开展专项行动。以“云邀请”用人单位方式,让企业“走进校园”招聘人才,学院领导化身毕业生推荐官,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努力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更多优质和精准的就业信息。学院积极参与实施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利用就业网、微信群、公众号开展就业服务,向各系推送大型企业和发布就业信息,做好正面典型案例和我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等信息的推送。2022年,学院共推送和发布就业信息1000多条,为广大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4.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学院不断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力,推动大赛获奖项目成长发展、落地见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2018年至今,创新创业工作室数量达到11个,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金奖8项,银奖14项,铜奖33项。2020年,学院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挑战杯最佳组织奖。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以专业社团为依托,激发专业社团指导教师积极性,以各专业工作室专业项目为载体,组织社团学生组建创新创业项目研发团队。2022年学院在2022年“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2金12银8铜22个奖项的好成绩,并在“建行杯”辽宁省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3银3铜的好成绩。

四、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1.强化就业多元指导

学院打造“辅导员+班导师+社团导师+企业导师”的融合型教学团队,实施辅导员导理想信念、班导师导职业生涯、社团指导教师导志趣特长、企业导师导工匠文化,多维增加教育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招生就业处会同学生处、团委及各系加强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就业意识的教育,实现就业创业指导全程化。学院各系和辅导员积极对学生开展就业思想教育、系列专业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工作。

2.多渠道引导毕业生就业

学院强化了对未就业学生的管理,建立微信、QQ等联系群,加强疫情期间心理沟通与思想引导,精确采集岗位要求和求职意向,持续向缓就业、懒就业学生有针对性的提供大量优质岗位,搭建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多渠道加强了专升本落榜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了心理沟通与思想引导,对于就业期望值偏高,存在懒就业、缓就业心理的学生,系领导班子负责全面统筹协调沟通,辅导员负责为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台账,提出岗位需求,跟踪就业动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就业心态,专业教师负责对外联系符合学生就业意愿的工作单位及岗位。学院定期向学生宣传正面典型案例和我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等信息,帮助学生重树就业信心,畅通就业出口。

3.精准推送就业服务,做细思想引导

学院要求各系为待就业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台账,精准落实“一人一帮扶”举措,时时进行排查更新,调查缓就业、懒就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安排教师一对一帮扶,实行点对点推送。加强了对专升本落榜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辅导员负责做好学生一对一就业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高专升本落榜学生的就业率。

五、规范过程管理,健全核查机制

1.规范就业工作程序

结合当前就业形势以及教育部、教育厅相关规定,学院不断规范就业工作管理,制定规范化的就业工作制度流程。各系安排专职就业人员负责对就业数据上报和统计,定期开展就业专职人员培训,规范毕业生签约和数据上报程序,确保就业信息上报及时准确。

2.严格遵守就业工作“四不准”

学院按照《关于开展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核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严格遵守就业工作“四不准”要求,严防“数据造假”。按照上级就业主管部门要求,统筹督促,学院指定专人负责毕业生生源信息核对,及时完成毕业生推荐书的审核盖章、毕业生派遣与改派工作,认真、及时、准确、规范报送就业数据,及时做好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统计、核查。

3.建立就业核查机制

学院建立并不断完善就业统计核查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认真开展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和核查工作。对202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逐一核对、统计、上报,做到就业数据每日更新,就业统计每周上报,在统计过程中做到“全覆盖”,摸清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压实数据,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学院组织开展自查二次,互查一次,全覆盖核查二次,先后拨打了8000多个回访电话反复核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并形成了学院就业数据自查报告。

第三部分就业相关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研究2022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对 2022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薪酬状况、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度、用人单位情况、单位行业分布等,共收集有效问卷1392份。

一、毕业生总体薪酬状况分析

薪酬水平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2022届毕业生月薪酬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生目前月收入的调查中,月收入达到5000以上的人数占比8.98%;3000-4500的人数占比24.78%;2000-3000的人数占比33.84%

选项名称

选项人数

选项百分比

1000-2000

451

32.40%

2000-3000

471

33.84%

3000-4500

345

24.78%

5000以上

125

8.98%









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度分析

(一)总体就业满意度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水平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整体较高占比99.14%,其中“非常满意”占比57.83%;选择“不满意”的人数占比0.86%。

选项名称

选项人数

选项百分比

非常满意

805

57.83%

满意

414

29.74%

一般满意

161

11.57%

不满意

12

0.86%













(二)总体专业对口度

2022届毕业生对就业岗位专业完全对口选择相关的人数占比62.71%,其中“非常相关”的人数占比34.55%,其中选择“不相关”的人数占比16.88%。

选项名称

选项人数

选项百分比

非常相关

481

34.55%

相关

392

28.16%

基本相关

284

20.40%

不相关

235

16.88%












三、来校招聘用人单位情况

(一)用人单位地区分布

我院2022届毕业生中在沈阳市工作的人数较多,占比32.61%;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数仅占比0.65%。

选项名称

选项人数

选项百分比

东三省

328

23.56%

西部地区

9

0.65%

辽宁省

454

32.61%

沈阳市

454

32.61%

其他地区

147

10.56%

















用人单位行业分布

我院2022届毕业生中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较多,占比22.05%;选择升学的人数占比20.26%;在中小微企业工作的人数占比19.54%。


选项名称

选项人数

选项百分比

事业单位

307

22.05%

科研设计单位

13

0.93%

自主创业

43

3.09%

升学

282

20.26%

500强企业

42

3.02%

大型企业

102

7.33%

中小微企业

272

19.54%

其他

331

23.78%











第四部分就业对教育教学反馈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现状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找准办学定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一、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一般是依据课程设置要根据知识的分类和逻辑来进行,以满足学问与技艺等系统知识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则应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之间是离散的组合,使课程的普遍性较高、与实际工作流程的联系性较强,从而满意满足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实际工作的需求。

二、打造强调能力获取的课程内容

职业技能的获取是实现学生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品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最终指向是实际工作岗位。只有课程内容实现了从学科知识到职业技能的转变,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设计以能力获取为导向的学生学习内容,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就业空间和发展前景。

三、增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服务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障。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大、传播速度块的优点,构建就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从而帮助毕业生掌握社会用人需求。首先是帮助明确自身定位和就业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其次是在实践或者实习活动中,积累经验,正确认识自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实际情况及日后发展方向去明确目标岗位。在毕业生遇到就业瓶颈和问题时,能给出有效的建议,以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上一篇: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终报告 下一篇:面试中应该注意哪些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