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我国1965年开始普种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因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有望成为继天花、小儿麻痹之后第三种在全球可能被消灭的传染病之一。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2、传染期:疹前4曰--疹后4曰,合并肺炎则延长至疹后10天。
3、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4、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又没接种过疫苗者,接种疫苗但未成功者,疫苗接种己多年,抗体水平过低。同居室的易感者,几乎90%以上会受到感染,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二次患病。
三、广泛接种疫苗后流行情况有以下三种变化
1、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2、发病年龄向前、后移,普种疫苗前好发年龄为8个月-4岁,现成人显著增多,8个月以下婴儿增多。
3、典型少,重型少,病死率低,轻型及不典型增多。
四、临床表现
典型者临床经过分三期
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主要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炎,卡它症状,眼结合膜炎,口腔克氏斑,此斑有早期诊断价值,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克氏斑特点:发热2-3天出现,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针尖大小,白色周围有红晕,数个,可融合成片,似鹅口疮,持续2-3天消失。阴性不能否定诊断,原因:(1)、10%不出现,(2)、存在时间短。
2、出疹期:持续3-5天,发热3-4天开始出疹。出疹顺序:从上到下,耳后-发际-额面-颈-胸背腹-四肢-手足心。性状:充血性、斑丘疹,淡红-暗红,疹间皮肤正常。
3、恢复期:持续2-3天,皮疹出齐出透后,体温开始下降,1-2天内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皮疹密集处可留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单纯麻疹自起病至疹退一般病程为10~14天。
五、诊断
1、既往未患过、未接种过或接种麻疹疫苗己时隔多年。
2、病前6-21天有麻疹病例接触史。
3、发热3-4天出皮疹。
4、伴有卡它症状。
5、口腔克氏斑。
具备上述5点可临床诊断。若麻疹IgM抗体阳性则实验室确诊,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特异性诊断方法。
六、治疗
至今尚无特殊抗麻疹病毒药物,因此治疗麻疹重点在加强护理,优化环境,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
1、一般治疗及护理:保持眼、鼻、口腔清洁,供应充足水份及多种维生素,注意Va的补充,切不可“忌口”。
2、对症治疗:前驱期和出疹早期发热时一般不予降温,以免影响出疹。止咳、祛痰、镇静对症治疗。
3、合并症的治疗
(1)麻疹喉炎:雾化吸入,重者用激素。喉梗阻经处理未缓解,可气管切开或插管。
(2)急性麻疹脑炎:发生率o.1-o.4%,多发生疹后2-6天,尽早抗病毒治疗,用激素,对症,降颅压。预后:60%完全恢复,25%留后遗症,15%死亡。
(3)麻疹肺炎是最常见的合并症,发生率3.3-15%,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七、预防
1、管理传染源:病人要隔离至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疹后10天,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
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消毒隔离,消毒方法:房间用过氧乙酸熏蒸,或紫外线照射,或通风2-3小时,被褥阳光下晒半小时以上,护理人员在户外流动空气中停留半小时。
3、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类疫苗是我国计划免疫项目,8月龄时初种麻风疫苗,1.5岁时复种麻腮风疫苗。
(2)应急接种:在麻疹流行早期进行,易感者接触病人后2-3天内接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
(3)被动免疫:易感者接触病人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6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
4、为控制麻疹流行,迅速准确的疫情监测及报告很重要,麻疹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同时立即报告所在系、学生处、医务室、以便学校及时做好应急处理,防止麻疹的继续传播及蔓延。
6、对已确诊麻疹的同学一定要做好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已治愈的同学需持医院可以正常上学的证明方可返校复课(请将病志及复课证明送至医务室登记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