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世界读书日设立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去年人均阅读图书4.65本
从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来看,我国成年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阅读时长都有所下降,而数字阅读的时长则有所上升。
2019年,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了0.48本。
相关数据显示,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9.69分钟,比2018年的19.81分钟减少了0.12分钟,仅超一成(12.1%)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与2018年基本持平。
青壮年尤其喜爱选择数字阅读,数字阅读人群中,18岁至29岁人群占31.7%,30岁至39岁人群占24.8%,40岁至49岁人群占23.1%,50岁至59岁人群占12.8%。可以说,近八成为18岁至49岁人群。
那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书呢?
我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胡适先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杨绛也曾在《读书苦乐》中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
没错,读书是一个人获取前人智慧精华最便捷的方式,一个人的见识和气质都藏在他读的书里。
你去年读了几本书?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呢?
版权所有 @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沈阳市沈北新区虎石台开发区蒲硕路88号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1601352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