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皮影之韵共传承 匠心深耕非遗梦” 中华文化传承团实践纪实

发布日期:2024-08-30    作者:初审初校:罗罡 复审复校:张吉浩 终审终校:李 娇     来源:     点击: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院成立“中华文化传承团”—— “皮影之韵共传承  匠心深耕非遗梦”社会实践团队,在探寻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中,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皮影戏,又叫“影子戏”或“灯影戏”,用兽皮或纸板刻制成人物剪影,通过精巧的景物布局,色彩绚丽、造型逼真的道具来衬托人物形象,展示故事情节,是一种融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等成分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皮影戏逐渐淡出我们日常视线,为了能了解这一古老传统艺术的发展和传承现状,提高广大青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此次实践活动,团队一行走访沈阳市沈北新区关氏皮影戏,沈阳关氏皮影被批准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感受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同时结合专业特长为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贡献青年智慧。

关氏皮影的传承人向同学们介绍了皮影的起源、皮影戏的制作材料及制作过程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客观原因,皮影成为广大群众娱乐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它也以独特的“光”和“影”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群众。皮影是一种以动物皮或者纸板制作成剪影,通过故事形式来进行表演的民间艺术,除了操作皮影人,还有打击乐器等配合,增加表演的观赏性。同时,结合表演地区不同的唱腔等,皮影也分了很多流派。最重要的就是贴近百姓,所以,受到观众喜爱。

在参观环节,关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了皮影器材的制作过程,在这里我们了解了皮影的剪裁、雕刻、上色、装订等过程,每个皮影都要经过他们的手,一张兽皮或者纸板化腐朽为神奇,将皮影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同学们不禁惊叹皮影匠人们的巧夺天工。

在不断发展中,关氏皮影借鉴了京剧脸谱和服饰等成分,融入壁画鲜艳、浓重的色彩,吸收民俗装束以及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深受群众喜爱。

同时,目前随着为了让皮影摆脱目前面临的困境,跟上时代潮流,关氏皮影用儿童和青年人喜爱的故事情节和配乐入手,不断创新,比如,在现场我们也看到了皮影戏与流行动画片结合的创作,把孩子们喜欢的《龟兔赛跑》《嫦娥奔月》等多个优秀传统剧目进行了改编。同时,创作红色题材、法律科普等符合时代需求的主题剧目,并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在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非遗展演和公益课堂授课活动,这些创新和发展都帮助皮影戏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团员们纷纷表示不仅领略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了解了现代皮影艺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只有真正将艺术置身于时代发展中,只有真正扎根群众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皮影艺术才能代代传承发展。

一张平平无奇的红色纸张在鬼斧神工的剪裁之下,以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背后也是匠人们艰辛的付出。

一张纸、一双手,一颗心,实践团员们体验了皮影戏操作,关老师耐心演示操作技巧,在不断地尝试模仿动作,让皮影表演起来的过程中,实践团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表演的难度和魅力,表示要学习这种匠人精神,以一丝不苟、严谨的态度,以最高的标准和要求去对待,用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突破的勇气,努力以致理想的最高境界。

皮影戏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匠心。本次实践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对皮影戏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有了清晰认知,也了解了皮影戏发展到如今的不同模式及面临的瓶颈,让皮影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脉。同时,大家也纷纷表示,将继承发扬工匠精神,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突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